中文 | English
订货电话
400-1683301
800-8283301
电话订货时间:
工作日9:00-17:00
订货邮件
order@beyotime.com
订货QQ
4001683301
微信在线咨询
订单下载
碧云天订单.xls
细胞相关> 细胞组织染色> 普通染色
中性红染色液(活细胞染色用)
产品编号: C0125
产品包装:100ml
选择包装
价格: ¥ 143.00
产品简介
使用说明
产品文件
相关产品
相关论文
产品问答
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产品包装 产品价格
C0125 中性红染色液(活细胞染色用) 100ml 143.00元

碧云天生产的中性红染色液(活细胞染色用)(Neutral Red Staining Solution)是一种组织或细胞染色时常用的可以把细胞核染成红色的染色液。本染色液配制在pH值较接近中性的,并且和普通的细胞培养液等渗的溶液中,可以用于外周血细胞的活体染色,也可以用于其它活体细胞或组织的染色。
本染色液经过滤除菌,可以直接用于培养细胞的染色。
细胞对中性红的摄入取决于细胞对pH梯度的维持能力,而这种能力是通过产生ATP来维持的。在生理pH条件下,中性红染料的净电荷几乎为零,从而使其能通过非离子被动扩散的方式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。溶酶体(lysosomes)中的质子梯度使溶酶体中的pH值低于细胞质,从而可以使中性红带上电荷并在溶酶体中积累。在细胞增殖加快时,细胞数量增多,可以摄入的中性红的量就会增加。在细胞受到损伤时,中性红的摄入能力会下降。经过一定时间摄入后,细胞经清洗并用裂解液裂解即可释放中性红而用于检测。这样通过测定细胞对于中性红的摄入量,就可以确定细胞的增殖或毒性情况。
中性红同时也是一种pH指示剂,在酸性时呈红色,在pH6.8升至pH8.0时由红色逐渐转变为黄色。对于活细胞,中性红积累在溶酶体中,而溶酶体中是酸性环境,因此溶酶体被中性红染成红色。本产品中的中性红染色液对正常培养的HeLa和L929细胞的染色效果参考图1。



图1. 正常培养的HeLa和L929细胞加入中性红染色液后的染色效果。左图HeLa细胞,右图L929细胞。

中性红的分子式为C15H17CIN4,分子量为288.8,CAS Number为553-24-2。
如果每样需使用0.5ml本染色液,一个包装的本染色液可检测200个样品。如用于涂片的染色,至少可染色500个样品。
包装清单:

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包装
C0125 中性红染色液(活细胞染色用) 100ml
说明书 1份

保存条件:
4℃避光保存,一年有效。-20℃避光保存可以存放更长时间。
注意事项:
第一次使用本试剂盒时建议先取1-2个样品做预实验以确定染色时间。
     本产品仅限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用,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,不得用于食品或药品,不得存放于普通住宅内。
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,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。

使用说明:
1. 样品处理
去除细胞培养液,用PBS、DPBS或HBSS等适当溶液洗涤一次。
2. 中性红染色
去除洗涤液,加入适量的染色液,确保充分覆盖细胞,染色2-10分钟(可以根据染色结果和要求调整时间)。
用PBS、DPBS或HBSS等适当溶液洗涤1-2次后即可进行观察和拍照。

常见问题:
1. 中性红染色液长期存放会产生沉淀。可以直接吸取染色液的上清液使用,也可以使用针头滤器等过滤去除沉淀后继续使用,不会影响使用效果。因为染色液中的中性红本来就是过量的。
相关产品:

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产品包装
C0013 中性红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 500次
C0123 中性红染色液 100ml
C0125 中性红染色液(活细胞染色用) 100ml
物质安全数据单
输入右侧验证码点击下载:
更换校验码
质检证书
输入批号搜寻COA
搜索
相关产品请点击如下按钮:
使用本产品的文献:
1. Wang X, Wei F, Yan S, Zhang H, Tan X, Zhang L, Zhou G, Cui L, Li C, Wang L, Li Y.
.
Biosens Bioelectron. 2014 Apr 15;54:55-63. (IF 10.257)
2. Zhang BP, Wang Y, Geng L, Jiao XH.
.
Materials & Design. 2012 Feb;4:58–64. (IF 6.289)
3. Zhang BP, Hou YL, Wang XD, Wang Y, Geng L.
.
MAT SCI ENG C-MATER. 2011 Dec;31(8):1667–73. (IF 5.88)
4. Mingkun Yang, Zhuo Zhu, Youhuang Bai, Zhenhong Zhuang, Feng Ge, Mingzhu Li, Shihua Wang
.
Virulence. 2021 Dec;12(1):96-113. doi: 10.1080/21505594.2020.1859820. (IF 5.542)
5. Li X, Luan S, Shi H, Yang H, Song L, Jin J, Yin J, Stagnaro P.
.
COLLOID SURFACE B. 2013 Feb 1;102:210-7. (IF 4.389)
6. Hao Y, Ren J, Liu J, Yang Z, Liu C, Li R, Su Y.
.
Toxicology. 2013 Jul 5;309:81-90. (IF 4.099)
7. Zhou Z, Jiang Q, Wang M, Yue F, Wang L, Wang L, Li F, Liu R, Song L.
.
FISH SHELLFISH IMMUN. 2013 Sep;35(3):825-32. (IF 3.298)
8. Liu X, Yang Z, Chen Z, Chen R, Zhao D, Zhou Y, Qiao L.
.
Oncol Rep. 2015 Jan;33(1):157-62. (IF 3.417)
9. Shen Y, Leng M, Yu H, Zhang Q, Luo X, Gregersen H, Wang G, Liu X.
.
Macromol Biosci. 2015 Mar;15(3):372-84. (IF 3.416)
10. Zhao D, Leghari IH, Li J, Mi Y, Zhang C
.
Theriogenology. 2018 Apr 15;111:43-51. (IF 2.094)
11. Li J, Li J Jr, Zhang SY, Li RX, Lin X, Mi YL, Zhang CQ
.
J POULT SCI. 2018 May 1;97(5):1536-1543. (IF 0.88)
12. Song Y, Chen S, Wang X, Zhang R, Tu L, Hu T, Liu X, Zhang Y, Huang L, Gao W
.
Plant Methods. 2019 Nov 7 15:129. (IF 3.61)
购物车
会员
顶部